连身式防护服作为特殊场景下的防护装备,其清洗与消毒质量直接关系到防护效果和使用者安全。无论是医疗、化工还是实验室等领域,正确的清洁流程能有效延长防护服使用寿命,避免交叉污染风险,以下为详细操作指南。
一、清洗前准备:排查与分类是基础
清洗前需先对防护服进行全面检查,重点查看面料是否有破损、缝线是否脱落、拉链及松紧带等配件是否完好。若发现破损,需先标记并评估是否可修复,破损严重者应直接报废,避免清洗后因结构问题失去防护功能。同时,根据防护服的污染程度分类处理:轻度污染(仅表面附着少量灰尘、无化学试剂或病原体残留)可常规清洗;中度至重度污染(沾染化学物质、生物体液等)需先进行预消毒,避免清洗过程中污染物扩散。此外,需严格区分清洁区与污染区,清洗工具(如专用洗衣机、水桶、毛刷)需单独使用,禁止与普通衣物清洗工具混用。
二、清洗流程:科学操作护面料
预处理:对于局部污渍,可用中性洗涤剂涂抹在污渍处,静置5-10分钟后轻轻揉搓,避免使用硬毛刷用力刷洗,防止损伤面料纤维。若沾染油污或有机试剂,可先用脱脂棉蘸取适量酒精擦拭,再进行常规清洗。
机洗规范:选择专用工业洗衣机,水温控制在30-40℃,过高水温可能导致防护服面料收缩或涂层脱落。洗涤剂需选用中性洗衣液(pH值7-8),避免使用含漂白剂、荧光剂的产品,洗涤时间设置为15-20分钟,转速不超过800转/分钟,减少面料磨损。
漂洗要求:清洗后需进行2-3次漂洗,确保洗涤剂残留清除。最后一次漂洗时,可加入适量柔顺剂(仅适用于非防静电、非防化类防护服),保持面料柔软度,避免多次清洗后变硬。
三、消毒环节:按需选择保安全
根据防护服的使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消毒方式:
高温消毒:适用于无特殊涂层的棉质或化纤防护服,清洗后放入烘干机,温度设置为60-80℃,烘干时间30-40分钟,利用高温杀灭常见细菌和病毒。
化学消毒:对沾染病原体或化学污染物的防护服,可在清洗后用含氯消毒剂(如84消毒液,浓度500mg/L)浸泡30分钟,或用75%酒精喷洒表面,消毒后需再次用清水漂洗,避免消毒剂残留刺激皮肤。
紫外线消毒:将清洗烘干后的防护服平铺在紫外线消毒灯下,距离1-1.5米,正反面各照射30分钟,适用于不耐高温、不耐化学消毒剂的防护服,但需注意紫外线无法穿透面料,需确保表面多方位照射。
四、烘干与存放:细节把控防二次污染
烘干时优先选择低温烘干模式,温度不超过60℃,避免阳光直射暴晒,防止面料老化、褪色或涂层失效。烘干后需再次检查防护服外观,确认无破损、无异味,方可进行存放。存放环境需保持干燥、通风,温度控制在15-25℃,相对湿度不超过60%,避免与腐蚀性物质或尖锐物品接触。可将防护服悬挂在专用衣架上,或折叠后放入密封收纳袋,标注清洗消毒日期和下次使用时间,做到专人专用、定期检查,确保每一件防护服都处于安全可用状态。